【劫後.餘生】
一眾《商業週刊》讀者跟我們分享去年學到的理財智慧,當中包括:購買房子時,切記量力而為。
作者:勞倫.楊(Lauren Young)
對於前雷曼兄弟僱員瓊安,過去十二個月就恍如置身人間煉獄,這樣形容一點也沒誇張。
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瓊安表示,她的年薪已大幅下跌超過 30%,創下 18 年來最大跌幅,而且大部分積蓄都投放於雷曼兄弟的股票和期權,但因價低而無法套現。她在另一家投資銀行找到新工作,可是身心仍飽受去年九月雷曼倒閉事件煎熬。瓊安說她長期失眠。當她真的睡着了,早上醒來好像有一團鬱結在胃裏攪和。她的肩部舊患發作,體重亦增加了 15 磅。她說道:「為保住工作,同時為新生活打好基礎,我感到很大壓力,整個人身心俱疲,經常心不在焉。」
45 歲的特里納.特納於芝加哥近郊從事書籍宣傳的工作。她稱過去十二個月為「人生中最想忘記的一年」。她的小公司仍勉強過著生意減半的日子。由於背負超過 8 萬美元的信用卡欠款,而按揭金額不斷上升,特里納及其當平面設計師的丈夫戴夫已無法應付,正試圖短時間內將房子脫手。就跟其他數以百萬計美國人一樣,他們的房子相比起購入時已大幅貶值。
沒有投資者能夠預見到,雷曼倒閉後市場發生的巨大動盪。但是瓊安、特里納和其他無數不幸的投資者現在回想起來,都希望當初審慎理財,嚴格控制開支,以便金融海嘯來襲時,不用落得如此悽慘田地。許多財經名人已對雷曼破產的前因後果作詳細分析,不必在此贅述。以下就讓我們分享眾多《商業週刊》讀者,去年幾乎以失眠和淚水換來的寶貴理財錦囊。
理財錦囊 1: 東家股票 10% 為上限
四十多歲的瓊安是前雷曼員工,她全部資產都投資於雷曼的股票及期權,動彈不得。她憶述:「九月十一日後,總部辦公樓沒了,我們就在酒店的折疊式小桌上工作,但公司存活下來。我千萬也沒有料到,倖存下來的公司也會有倒閉的一天。」
因不同資產的價格在金融海嘯中同時大幅下滑,投資者質疑分散投資的效用,但將資金大部分投資於閣下任職公司的股票,會嚴重危及你的財務狀況。邁阿密投資者顧問公司 (Investor Solutions) 的註冊財務策劃師阿姆斯特朗(Frank Armstrong)表示:「投資組合過份集中於某只股票、某個經濟板塊或某個行業,最終可能血本無歸。」
最大的問題在於員工欺騙自己,誤以為自己掌握內幕消息。現年65歲的阿姆斯特朗,是金融時報出版社《退休金求生術》(The Retirement Challenge: Will You Sink or Swim?)一書的作者。他曾在已倒閉的東方航空公司任職機師,並以過來人經驗說道:「管理層總是告訴你,情況如何美好,以激勵員工士氣,直至最後一刻真相敗露為止。僱員所掌握的公司股價敏感資訊,絕不會比局外人多。」阿姆斯特朗補充,僱員另一常犯的行為金融學錯誤,便是把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混為一談;他們以為每天都可正常工作,就等於公司的金融資本沒有問題。
僱員顯然已吸取教訓。知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翰威特 (Hewitt Associates) 的數據顯示,雷曼倒閉時,員工一般將退休金計劃 401(k) 賬戶中 18% 的資金投資於自身公司股票;到今年八月,該比率下降至 14%。以上統計數據是根據公司股票帳戶的資金流出及市場動向得出。即便如此,理財顧問建議,僱員頂多只可動用投資組合中 10% 的資金,投資於東家的股票。
理財錦囊 2: 購買房子 量力而為
芝加哥書籍宣傳商特里納.特納後悔,當初選擇只付息的抵押貸款,買下了她根本負擔不來和用不着的房子。特納夫婦於 2005 年以美元 $447,500 購入的房子,現在市價只售 $309,000。特里納說:「當時我們過份樂觀,現在身受其害,加上時機不對,房地產及金融市場又一團糟。一場金融風暴,剛好把我們的資產摧毀得一乾二淨。」
特納夫婦在特里納的父母協助下,終於在芝加哥另一個市鎮購買了一幢更新穎便宜的房子。特里納的父母不但沒有債務,而且信貸記錄優良,現金充裕,足以支付首期。回想起來,特納但願當初對金錢不會那麼漫不經心,並好好制定開支預算(參看理財錦囊 3)。
理財錦囊 3: 咬緊牙關 編製預算
富國銀行的財務顧問蒂洛森(Marcia Tillotson)跟搭檔凱尼菲克在夏洛特為客戶舉辦一個「金融新兵訓練營」。她指出,編製預算的過程可能非常單調乏味,成效卻非常顯著。蒂洛森說:「想知道你可花費多少錢,唯一方法便是計算你實際上擁有多少。」
過去一年,巴蒂爾和埃林.特里普科尼因工作不穩定,而小心監控支出。去年 8 月,巴蒂爾位於小岩城的僱主被另一家公司收購。當美國房地產市場惡化時,兼職地產經紀的埃林憂慮收入縮水。
39 歲的巴蒂爾和 38 歲的埃林著了魔似地,在電腦的試算表記下一切支出項目,並在月初訂定支出預算。特里普科尼夫婦有一對小孩,年齡分別為 5 歲和 7 歲。夫妻倆著力縮減非必需品的開支,例如減少外出用膳和取消有線電視。他們修改手機的收費計劃,以便用盡所有通話時間,不會浪費一分一秒。巴蒂爾現在為網站 CardRatings.com 管理網上廣告。他說:「我現在更懂得在沃爾瑪(Wal-Mart)和家得寶(Home Depot)小額購物。」
巴蒂爾工作漸入佳境,開支也稍為放鬆。最近,埃林做成一宗房屋買賣,賺得一筆 9,000 美元的佣金。但是夫婦倆仍然緊盯開支,未敢鬆懈。巴蒂爾說:「人永遠無法知道,下個路口甚麼在待着。」
理財錦囊 4: 囤積現金 積穀防饑
實際經驗告訴我們,投資者必須有足以生活六個月的現金。可是失業率高企,財務策劃公司倫諾克斯(Lenox Advisors)的合作夥伴,紐約註冊財務策劃師亨斯克(Tom Henske)建議,手頭上的資金最好足夠應付 24 個月生活開支。他說:「面試、洽談工作條件,以至新工作上軌道,起碼需要 12 個月。為找到合適工作,而不單為錢,一大筆現金是不可或缺的。」他補充,瘋狂的投資者需要冷靜下來。「投資時不要只顧想,如何從手上現金搾取最大回報。」
前雷曼僱員瓊安後悔,沒有儲存一筆更大的應急基金,以渡過去年難關。她說,「流動資金、流動資金、流動資金」成了她的新座右銘。她將所有積蓄全都轉到貨幣市場的戶口。
55 歲的史蒂夫.揚(Steve Youngs)在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市一家建築公司工作。為積存現金,自從投資市場轉壞以來,他決定暫停向其公司的 401(k) 賬戶供款。史蒂夫的妻子,現年 51 歲的利茲說:「現金還是存入銀行比較穩妥。」此外,夫婦重新修訂家居和汽車保單,每年可節省 3,200 美元。
理財錦囊 5: 隔絕噪音 摒除雜念
凡帕坦(Mark Van Patten)一向密切追蹤市場上的大小新聞。他現年 61 歲,是肯塔基州鮑林格林市一份當地報章的總經理。在金融海嘯前,凡帕坦對投資大師的一言一行非常熟識,並徹底熟讀十幾個投資通訊和網站,他的最愛包括 iBankCoin.com、晨星、莫特利傻瓜(Motley Fool),以及股票偵察器(Stock Scouter)。另外,他設置電子郵件警示去追蹤心儀的股票,例如谷歌和百度、有生產肉毒桿菌毒素 Botox 的愛力根(Allergan),以及專門管理監獄的美國更生公司(Corrections Corp.)。
然而凡帕坦的退休投資組合過份倚賴股票,在金融海嘯中急瀉超過 40%,他已停止一切資料搜集和分析工作,因為這些工作令他勞累非常,無法放鬆。他說:「我現在視所有資訊為無物。我相信買入並持有。現在,我不敢輕言相信所有來自華爾街的消息,或那些佯裝對市場動向瞭如指掌的人士所說的話。」當然,完全實行鴕鳥政策未必是最好的策略。凡帕坦指出,他仍會每月檢查投資戶口的結算單,但提醒自己別「走火入魔」。
要免卻理財上種種煩惱,你可聘請一位信譽良好,專業可靠的財務策劃師,為你代勞。金融海嘯初期,財務策劃師名聲一落千丈,一些投資者至今仍心存疑慮。阿默普萊斯金融服務公司(Ameriprise)個人理財組的主任佛洛德(Don Froude)指:「金融海嘯跟馬多夫世紀騙局,幾乎將個人投資者對財務策劃師的信任消滅殆盡。」雖然如此,聘有財務策劃師的投資者說,相比一年前,他們現在更加看重財務策劃師的工作。根據傑迪保爾集團(J.D. Power & Associates)7 月公佈的 2009 年度美國全方位投資服務公司滿意程度調查結果,理財顧問佔投資者的整體滿意程度,由 2008 年的 22% 上升至 30%。其他影響滿意程度的因素還有管理費用和投資表現。傑迪保爾集團和《商業週刊》皆為麥格羅.希爾公司(McGraw-Hill Companies)旗下的分支。
想知道更多挑選合適理財顧問的要訣,詳見以下《商業週刊》的特輯: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vestor/special_reports/20090204financial_advisers.htm
理財錦囊 6: 記取教訓 保持樂觀
《商業週刊》的讀者談及往年,自然嗟歎連連。很多讀者說最追悔莫及的,是當金融市場跌至谷底時,沒有足夠信心買入股票。現職 CardRatings.com 的特里普科尼於今年春天用滾存個人退休帳戶(rollover IRA)買入金融股,他說:「我在 $1 左右買入花旗集團股票,現在後悔沒有買入更多。」花旗集團於周五(2009 年 9 月 11 日)收報 $4.61。
對投資者來說,過去一年固然是糟糕透頂,可是,弗吉尼亞州萊斯頓市的獨立承包商史特拉(Paul Steidler)卻認為,2007 年離婚經歷帶來的打擊,比金融海嘯還大。47 歲的史特拉道:「老實說,投資虧損的壓力,遠遠比不上為一段破碎婚姻,憂慮小孩及年邁雙親的健康,或對一己之健康操心。」
有鑑於此,62 歲於丹佛當媒體公關的科尼斯堡(Stephen Koenigsberg)每當開始憂慮其退休金和工作時,他便登山遠足。科尼斯堡說:「過去十年來的種種衝擊提示我們:好好把握僅有的現在,想像的未來可能永遠不會實現。事實表明,這樣想會更好。」
譯自: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vestor/content/sep2009/pi20090911_940812.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