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5

金融海嘯週年誌 (3)

【假如雷曼沒有倒下……】


想像一下,假若當初美國政府出手解救雷曼兄弟,過去一年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圖片來源:Robert Scoble,
Wikimedia Common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


作者:西奧.弗朗西斯 (Theo Francis) 及大衛.亨利 (David Henry)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一週年,我們腦海一直有個疑問縈繞不散:假如雷曼兄弟得救,大家今天就好過一點,就不用吃盡苦頭嗎?




雷曼倒閉是觸發 2008 年金融海嘯的近因,成為金融史上的「里程碑」。房屋市場惡化好幾個月,在雷曼事件一星期前,美國聯邦政府出手拯救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信貸市場早已風雨飄搖。一直到雷曼申請破產,全球金融系統才正式響起警號,進入非常時期。



當雷曼兄弟停止兌現其商業票據時,個人投資者和企業財務主管都不約而同地,急於將資金從各地的貨幣市場基金撤離。該等商業票據是雷曼兄弟發行的短期借據,用以從貨幣市場基金借取資金。接着,這些貨幣市場基金四出搶奪現金,並盡可能從美國和歐洲各銀行取回資金,導致各地貸款市場幾近冰封。接下來的數個星期,世界各地政府只好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例如為貨幣市場基金提供擔保,以及向危在旦夕的銀行「泵水」上千億美元,直至金融系統開始解凍為止。



大得不能「不」倒下



布殊政府和聯儲局的掌權官員至今仍堅稱,當時別無選擇,只好坐視雷曼倒閉。他們解釋,政府缺乏法律根據和資金去干預投資銀行運作。7 月下旬,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破天荒向美國人民發表電視演說,提及去年春天已向貝爾斯登公司伸出援手,但雷曼兄弟的問題委實太嚴重。伯南克說:「雷曼這個洞足有 400 億至 500 億美元,巨大到根本無法填補。沒有資金,沒有授權,我們無計可施,只好任由雷曼倒閉。」



其他人則認為,決策者如果肯多動腦筋,應能另闢蹊徑,拯救雷曼兄弟。現於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負責經濟研究的前投資銀行家埃利奧特(Douglas Elliott)說:「情況這般緊急,他們應可想出辦法來。」



可是,這樣做真的有用嗎?在某程度來說,也許吧。如果雷曼沒有破產,其商業票據仍可兌現,人們在貨幣市場基金上便不用蒙受損失,那麼恐慌就不會出現,不是嗎?世事無絕對。許多經濟學家、投資者和決策者均認為,拯救雷曼兄弟只會把恐慌稍稍延遲,最終無功而還,甚或導致危機愈演愈烈。



信心危機



問題的根源在於,大家都私下覺得,雷曼等金融機構過分倚賴短期貸款如貨幣市場基金,來為持續轉壞的房地產市場提供長期貸款融資。依常理推斷,即使短貸放債人未有察覺雷曼資金短缺,無法償還貸款,他們亦應很快發現其他金融機構資金緊拙,因而急於取回資金。



銀行擠兌甚至可能在雷曼出事後次日發生。畢竟,美國國際集團 (AIG) 同樣瀕臨倒閉邊緣。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翌日,AIG 便接獲政府 850 億美元的資金和擔保。在上數萬億的衍生產品市場中,AIG 地位舉足輕重。決策者清楚知道,AIG 倒閉所觸發的市場迴響,可能跟雷曼倒閉不相伯仲,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哥倫比亞大學證券法教授科菲 (John Coffee) 說:「即使政府出手挽救 AIG,危機仍未消退。」



此外,投資者憂慮其他公司的真實資產,遠比賬目上的為低。因此,在他們眼中,這些公司同樣岌岌可危。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公司的信用違約掉期 (CDS) 息差急劇擴闊,反映投資者的疑慮。這些公司的資金來源同樣倚重短期貸款,貸款人信心動搖,擠兌潮可能隨時一觸即發。去年秋季曾任美國財政部經濟政策助理部長,目前在喬治城大學任教的普斯瓦格 (Phillip Swagel) 教授說道:「這正正是今次金融危機的基本特徵。我們的金融系統沒有足夠資本以應付既有損失,清償所有不良貸款。假如政府拯救整個金融系統,為全部債權人設置安全網,或許能制止金融市場崩潰,但代價將非常沉重;這裡不單是指即時的代價,也包括未來的支出。」



透視不良資產救助計劃



可是,若美國政府在挽救雷曼後,隨後再救助 AIG,接着向金融業界提供額外援助便難上加難。政府連續兩項數十億美元的援助計劃一旦招致民怨沸騰,不良資產救助計劃 (TARP) 很可能無法通過。10 月,TARP 正式通過成為法案,賦予美國財政部權力,動用 7,000 億美元資金以穩定金融體系。即便市場風聲鶴唳,財政部長保爾森 (Hank Paulson) 亦未能說服國會 TARP 是必要的 ── TARP 在首輪眾議院投票中遭到否決。



前財政部發言人戴維斯 (Michele Davis) 說:「財政部全體官員一致認為,倘若挽救雷曼,我們就無法從國會獲得 TARP 授權,或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才再提出 TARP。然後到了年末,萬一花旗集團危在旦夕,財政部可能無法注資。到了十一月 AIG 急需資本,TARP 就可能沒有資金可供動用。到一月美國銀行需要注資時,情況亦大同小異。」



再者,救助雷曼或許將危機稍稍推遲,結果亦可能更糟。政府插手防止主要金融企業倒閉,可能鼓勵公司和一眾主管冒更大風險,以便從泥淖深淵中自救。然後,當這些企業最終倒閉時,資本短缺的情況將更為嚴峻。



當然,並非人人都同意上述推論。布魯金斯學會的前投資銀行家埃利奧特表示,拯救雷曼可能延緩投機泡沫爆破,而投機泡沫是導致資產價格膨脹的因素。



拯救雷曼能減緩危機?



埃利奧特說:「金融海嘯破壞力驚人,促使經濟陷入衰退漩渦。拯救雷曼,我們今天便會好過點。不管我們如何應對,十月的情況只會比九月糟糕。可是,我們就像剛從懸崖掉下來,拯救雷曼或可順勢而下,這終究比直墜地面為佳。」



另外,一名聯邦官員在仔細分析金融海嘯後,總結出政府官員在挽救雷曼後,可能對其他處於水深火熱的金融機構,以至整個金融市場狠下心腸。雷曼倒閉觸發金融恐慌;假如聯邦儲備局和財政部沒有因此驚惶失措,政府可能迫令股東及破產銀行的債權人承擔更多損失,官員亦不用急於運用注入資產、提供低息貸款及損失擔保,以及購買按揭證券等措施,撐起整個金融系統。這種強硬態度甚至可能有助預防另一場金融危機:堅拒拯救雷曼,可能促使大型銀行及整體信貸市場重整貸款秩序。市場濫借濫貸是今次金融危機的主因,而理論上重整金融秩序,便能遏止同樣現象再次發生。



事實上,在政府推出新救助機制前,銀行及信貨市場的新秩序也只是曇花一現。現在,銀行家、股東和債權人,以及信貸市場已經親眼目睹,政府會做些甚麼來制止市場恐慌。很多人更深信,政府不願再讓其他金融機構如雷曼般倒閉。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說:「人們已領會到,政府不能再容許金融機構倒閉了。」當談及市場正朝瘋狂借貸的方向發展時,他說道:「我們現在好比抱薪救火。」可是,對於那些只關注經濟現狀的人和政客而言,「明日愁來明日當。」



譯自: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vestor/content/sep2009/pi20090911_348032.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