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9

金融海嘯週年誌 (2)

【 雷曼倒閉 週年不快樂 】


談及金融海嘯的肇因,沃頓商學院的傑瑞米.西格爾教授(Jeremy Siegel)認為,美國聯儲局的確難辭其咎,可幸及時將功補過,防止經濟大蕭條重演。


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西格爾教授


 (圖片來源:AgnosticPreachersKid,
Wikimedia Common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


雷曼兄弟倒閉一年後,金融海嘯的成因逐漸水落石出,人們可以評估政府政策是否有效。許多人和事都難逃譴責,可是我們亦不應忘記,正因各國政府推出救市行動,世界經濟才逃過一場大劫難。



2000 年代初,美國房地產炒得火熱,為金融海嘯埋下禍根。當時房屋市場一片沸騰,各家主要金融機構在房地產及相關資產方面的投資,已嚴重超出正常的財務槓桿水平。縱然大量證據表明房地產出現泡沫,這些金融機構和主要評級機構仍充耳不聞,因而大大低估次級貸款及其他貸款工具的風險。



眾多金融機構倒閉的責任,最終必然落在一眾 CEO 身上。面對看似高盈利的住房融資市場,他們理智盡失,因此未能控制所屬機構的風險和槓桿水平。



美國聯邦儲備局同樣犯上嚴重錯誤,未有預測到金融海嘯淹至。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及其繼任人伯南克都沒能充分掌握,各家主要金融機構過度投資於槓桿化次貸證券的風險。再者,聯儲局未能對此發出警告或有所行動,防止投資過度槓桿。



雷曼倒閉導致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恐慌。一年前,投資者問道:「如果雷曼的債券也不安全,誰的才算安全呢?」結果,資金大規模撤離私人資本市場,轉流到較為安全的美國國債,致使資本市場癱瘓,借貸緊縮,企業和私人債務的風險溢價飆升,創下歷史高位。信貸市場動盪引發的衰退,現在才陸續浮現。



然而,倘若聯儲局需為是次金融危機負上部分責任,它在阻止市場恐慌蔓延方面卻應記一功。縱然未能成功預測金融海嘯發生,聯儲局應對這次危機的手法,可謂雷厲風行:既顯著地調低聯儲局基金利率,又慷慨地向銀行體系提供資金。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市場的資金流動,成功阻止衰退演變成類似美國 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強勁復甦,影響所及,世界各地股市已由三月份的低位大幅反彈。




對症下藥 挽救經濟


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浮現,歐洲和亞洲各國央行亦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迄今為止,個人認為,在對付經濟衰退的過程中,全球央行的措施至為關鍵。布殊和奧巴馬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方案適度加大政府開支,美國的長期財政赤字卻隨之擴大。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簡稱 TARP)設想不周,銀行體系從聯儲局借來的資金,竟遠比 TARP 中獲當局直接注資的多。



展望未來,為避免另一場金融危機發生,有關當局需推行重大改革,成立機制,以逐步結束和清算經營不善的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例如雷曼兄弟和美國國際集團 (AIG),而該機制應仿效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 對銀行業界的做法。大型金融企業必須有相當大的風險資本,以防它們承擔過多風險;這些企業日後萬一倒閉,仍可望獲得政府救助。



在財政部正進行諮詢的改革方案中,以下一點尤其令人憂慮:在不尋常和緊急情況下,聯邦儲備局批出任何貸款前,必須先獲美國國會批准。但是在危急存亡之秋,聯儲局必須保持靈活自主,以便迅速採取相應行動,因為相差短短幾分鐘,結果可能有天壤之別:前一分鐘市場還可能井井有條,下一分鐘卻已紛亂無序。去年,假若聯儲局的拯救方案需時數天或數星期才獲批通過,全球金融系統的下場將不堪設想。由於聯儲局是在美國國會批准下成立的,並且不受憲法保障,聯儲局一旦貸款不當,美國國會事後大可隨時追究。



經濟學家研究大蕭條的成果,在是次金融危機大派用場,成功制止經濟大災難重演。費爾曼(Milton Friedman)在 1976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得獎經濟歷史分析論文堅決主張大蕭條的主因,在於當時聯儲局沒有採取行動,防止銀行倒閉。伯南克跟費爾曼「英雄所見略同」,誓言不會重蹈前人覆轍。



雖然政府鼓勵次貸,私人機構妄顧風險和過度使用槓桿,情況跟 1920 年代相若,但與上世紀 30 年代相比,是次美國聯儲局和全球各地央行反應果斷迅速,及時對症下藥,個人因此樂觀認為,經濟正在穩步復甦。



譯自:http://www.businessweek.com/investor/content/sep2009/pi20090918_770685.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