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一片恐慌,不能自救。《商業週刊》分析一下今天華爾街和投資的形勢。
一場金融海嘯,投資者紛紛落荒而逃,一窩蜂避開所有涉及風險的投資項目,甚至有些人現在仍對股票敬而遠之。經此一役,投資者學會了,不要對風險置若罔聞。
作者:本.史蒂夫爾曼(Ben Steverman)
2008 年 9 月 15 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春去秋來,投資者經歷了紛亂而不平凡的十二個月。
以往,雷曼兄弟等公司的經營方式宛如走鋼索,最終付上沉重代價,許多個人投資者亦賠上了畢生的退休金。故此,有些投資者對所有需冒風險的投資心生厭惡,避之則吉。
一些專家認為,投資者不願冒風險,只是金融海嘯的短暫後遺症。另一些則抱持相反意見,深信投資者心態已永久改變。他們說,去年連串的金融事件表明,整個投資行業冒太高風險,尤其是大部分客戶的投資目標都只是為退休鋪路。CFA 協會私人財富和投資者教育部門總經理霍蘭 (Stephen Horan) 說:「一直以來,業界普遍低估了風險。」去年和上個十年顯示,市況欠佳的時期比許多人所想的,要頻繁得多。
瘋狂駕駛 車毀人亡
密爾沃基市霍根財務管理公司的霍根 (Paula Hogan) 道:「以往,業界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就有如以時速 60 至 80 英哩在馬路上風馳電掣。相反,假若客戶駕車載我們共晉晚餐,他們頂多以時速 30 至 40 英哩緩慢行駛。」
在 2007 年至 2009 年初期間,股市反覆下挫,這些客戶的投資組合亦隨之「車毀人亡」。一年前雷曼倒閉,導致投資者極度恐慌。投資者憂慮世界金融系統停擺,美國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標準普爾 500 指數,於 2008 年 9 月下跌了 9%,接着在 10 月再下瀉 17%。除雷曼兄弟以外,是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還有「房貸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 (AIG),以及美林、華盛頓互惠和美聯這三所銀行。以上所有公司均被迫由政府接管,或由同業對手以極低價格收歸旗下。
YCMNet 諮詢公司總裁兼首席投資策略師池波(Michael Yoshikami)表示:「人們經歷凡此種種後,明白到所謂的最壞情況,可能比他們想像中的還要糟。」直至 2009 年 3 月為止,標準普爾 500 指數由 2007 年 10 月的高位,急瀉 57%。接着,2009 年 3 月至 9 月指數反彈 50%,投資者總算可吁一口大氣。可是,標準普爾 500 指數仍要再升 50%,方能返回歷史高位。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金融和房地產系主任,巴特斯密特(Vickie Bajtelsmit)教授指出,在最近的金融危機,或任何市場動盪中,投資者往往因自然心理恐慌,陷入更嚴峻的境地。她解釋,個人投資者面對眼前的損失便惊惶失措,往往在市場跌至最低點時賣掉股票,然後直至市場確認復甦時才重新購入股票。這樣做基本上是鎖定虧損,與升市失之交臂。
過去一年,不僅是證券,幾乎所有資產類別,包括企業債券和房地產,也大幅下跌,只有現金和政府債券能倖免於難,難怪許多個人投資者至今猶有餘悸,談「股」色變。究竟投資多少於證券才算恰當,頓成大眾焦點,更引起投資專家之間激烈辯論,客戶與財務顧問針鋒相對,甚至夫妻因而發生摩擦。
股票投資 敬而遠之
現時股票市場收復部分失地,財務顧問指很多客戶都正抓緊時機,出售手頭的股票,取回現金,並指將來會投資得更為謹慎。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市財務策劃師鮑徹 (Frank Boucher) 的客戶都表示不願涉足股票市場。鮑徹告誡他們,如果沒有股票賺取回報,他們便可能需要工作更長時間,增加儲蓄或減少花費。「他們卻回答:『那很好。起碼夜闌人靜之時,可睡得安穩。』」
一些顧問和學者表示,這群規避風險的投資者一般不會誤入歧途。過往,整個投資業界都妄顧投資風險,一方面過份強調風險可能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則漠視了投資潛在的陷阱。波士頓大學管理系博迪教授一直極力主張,投資業應更為保守,他說:「財務策劃師正慘遭眾多客戶『秋後算帳』。他們沒告知客戶身處的境地竟如此險峻。」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倘若投資組合訂立得夠全面,夠分散,較高風險的投資策略,表現往往勝過較保守的投資組合。因此,證券幾乎已成為每個投資組合的必要成分,就連退休金的投資組合也不例外。專家說,股票市場變幻莫測,如果你有一筆五年內需要動用的資金,股票市場並非理想的投資選擇,但是二十年或二十五年也不會挪用到的退休金,卻適合於投資股票。
上述種種的投資指引,甚至吸引一向小心謹慎的人進入股票市場。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規避風險的心態,比男性要強得多,可是在過去十年,她們開始顯著地提高投資組合中證券的比例。科羅拉多州大學巴特斯密特教授曾研究女性的投資方式,她說:「女士們開始確信那些投資指引。現在,她們全都被套牢了。」
TIPS 漸受青睞
博迪教授主張,證卷風險過高,不大適合普羅大眾。長遠而言,股票的回報或許優於其他種類的投資。可是,視乎你何時開始投資,以及何時退休,投資股票損失可能非常慘重。股票市場波動,不時招致巨大損失,資金充盈的投資者當然沒啥所謂,但一般大眾則不然,他們可能無法承擔後果。博迪說:「有一個說法,假若你願意花很長時間,股票表現將超越所有投資。如果這說法屬實,股市便不算危險了。」
此外,博迪表明,一些人為防通貨膨脹而購買股票,然則這個做法毫無根據。沒錯,在很長的時間內,證券的表現要勝過其他投資類別,而且跟通貨膨脹並駕齊驅。但在 1970 年代,當通脹處於高水平時,股票的表現卻十分不濟。
正如曾與博迪共同撰文的霍根所說:「我們投資業界抱持這樣的信念,投資於股市能令你夢想成真,帶你到想去的地方。但成事與否,仍說不準。」
博迪主張人們購買通貨膨脹保值債券 (TIPS) ── 美國聯邦政府發行的一種與通帳掛鉤的債券。倘若價格合宜,博迪同樣偏好年金,因它能為投資者提供可靠固定的收入,以留作退休之用。
霍根指,博迪的建議正在影響投資者及財務策劃師。那些為人們計劃退休生活的策劃師,亦開始採用養老基金所奉行的風險管理方法。霍根解釋,假如養老基金憂慮沒有足夠現金,便須以保守方式投資。可是,他補充:「如果你資金充裕,就可以多冒點風險。」
投資意識 回歸保守
保守的投資方式在過去一年,漸漸備受人們重視,但這個看法將持續多久,尚有待觀察。財務顧問阿斯納爾說,客戶現在體認到,大型緊急基金以最為安全的方式投資有何重要。她說,以往客戶會想:「股市水漲船高,根本不用操心。」今時今日,這個想法經已一去不返。
可是,阿斯納爾仍對居住新澤西州莫里斯平原,大多是年輕、高收入的客戶說,證券應該是一般美國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她說道,大多數美國人的儲蓄不足以支持任何形式的退休生活。「不幸的是,現在的儲蓄率低得難以置信。要達到退休目標,你需要雙管齊下 ── 一方面增加儲蓄,另一方面從股市爭取更佳回報。」
財政顧問認為,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如何才算恰當,往往是非常私人的個人決定。任職艾斯納退休良策顧問的拉姆納尼(Avani Ramnani)說:「一名於閒暇時愛玩跳傘的客戶,其風險承受能力可能天生就比一般人高。」但拉姆納尼一直奉行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並經常告誡客戶,要控制風險,不要超出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
如果美國人仍對證券及其他高風險投資策略抱持懷疑態度,市場便需要推出新的投資產品,以迎合他們規避風險的投資方式。例如,投資顧問抱怨,許多年金的收費高昂,結構複雜。博迪樂意看到,美國聯邦政府出售較長期的 TIPS。
然而對很多投資者來說,回歸保守的投資並非新鮮事物。鮑徹說:「我一直堅守原則,減少開支和負債,而不是藉爭取投資回報,來建立財富。」
經歷雷曼兄弟倒閉和政府出手挽救金融機構等事件,投資者躲避風險可能只是純粹自然反應,但會促使投資者回歸歷經時間考驗的古老保守投資之道。
譯自: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vestor/content/sep2009/pi20090910_375698.htm
【 危險?!速逃!!!】
一場金融海嘯,投資者紛紛落荒而逃,一窩蜂避開所有涉及風險的投資項目,甚至有些人現在仍對股票敬而遠之。經此一役,投資者學會了,不要對風險置若罔聞。
作者:本.史蒂夫爾曼(Ben Steverman)
2008 年 9 月 15 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春去秋來,投資者經歷了紛亂而不平凡的十二個月。
以往,雷曼兄弟等公司的經營方式宛如走鋼索,最終付上沉重代價,許多個人投資者亦賠上了畢生的退休金。故此,有些投資者對所有需冒風險的投資心生厭惡,避之則吉。
一些專家認為,投資者不願冒風險,只是金融海嘯的短暫後遺症。另一些則抱持相反意見,深信投資者心態已永久改變。他們說,去年連串的金融事件表明,整個投資行業冒太高風險,尤其是大部分客戶的投資目標都只是為退休鋪路。CFA 協會私人財富和投資者教育部門總經理霍蘭 (Stephen Horan) 說:「一直以來,業界普遍低估了風險。」去年和上個十年顯示,市況欠佳的時期比許多人所想的,要頻繁得多。
瘋狂駕駛 車毀人亡
密爾沃基市霍根財務管理公司的霍根 (Paula Hogan) 道:「以往,業界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就有如以時速 60 至 80 英哩在馬路上風馳電掣。相反,假若客戶駕車載我們共晉晚餐,他們頂多以時速 30 至 40 英哩緩慢行駛。」
在 2007 年至 2009 年初期間,股市反覆下挫,這些客戶的投資組合亦隨之「車毀人亡」。一年前雷曼倒閉,導致投資者極度恐慌。投資者憂慮世界金融系統停擺,美國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標準普爾 500 指數,於 2008 年 9 月下跌了 9%,接着在 10 月再下瀉 17%。除雷曼兄弟以外,是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還有「房貸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 (AIG),以及美林、華盛頓互惠和美聯這三所銀行。以上所有公司均被迫由政府接管,或由同業對手以極低價格收歸旗下。
YCMNet 諮詢公司總裁兼首席投資策略師池波(Michael Yoshikami)表示:「人們經歷凡此種種後,明白到所謂的最壞情況,可能比他們想像中的還要糟。」直至 2009 年 3 月為止,標準普爾 500 指數由 2007 年 10 月的高位,急瀉 57%。接着,2009 年 3 月至 9 月指數反彈 50%,投資者總算可吁一口大氣。可是,標準普爾 500 指數仍要再升 50%,方能返回歷史高位。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金融和房地產系主任,巴特斯密特(Vickie Bajtelsmit)教授指出,在最近的金融危機,或任何市場動盪中,投資者往往因自然心理恐慌,陷入更嚴峻的境地。她解釋,個人投資者面對眼前的損失便惊惶失措,往往在市場跌至最低點時賣掉股票,然後直至市場確認復甦時才重新購入股票。這樣做基本上是鎖定虧損,與升市失之交臂。
過去一年,不僅是證券,幾乎所有資產類別,包括企業債券和房地產,也大幅下跌,只有現金和政府債券能倖免於難,難怪許多個人投資者至今猶有餘悸,談「股」色變。究竟投資多少於證券才算恰當,頓成大眾焦點,更引起投資專家之間激烈辯論,客戶與財務顧問針鋒相對,甚至夫妻因而發生摩擦。
股票投資 敬而遠之
現時股票市場收復部分失地,財務顧問指很多客戶都正抓緊時機,出售手頭的股票,取回現金,並指將來會投資得更為謹慎。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市財務策劃師鮑徹 (Frank Boucher) 的客戶都表示不願涉足股票市場。鮑徹告誡他們,如果沒有股票賺取回報,他們便可能需要工作更長時間,增加儲蓄或減少花費。「他們卻回答:『那很好。起碼夜闌人靜之時,可睡得安穩。』」
一些顧問和學者表示,這群規避風險的投資者一般不會誤入歧途。過往,整個投資業界都妄顧投資風險,一方面過份強調風險可能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則漠視了投資潛在的陷阱。波士頓大學管理系博迪教授一直極力主張,投資業應更為保守,他說:「財務策劃師正慘遭眾多客戶『秋後算帳』。他們沒告知客戶身處的境地竟如此險峻。」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倘若投資組合訂立得夠全面,夠分散,較高風險的投資策略,表現往往勝過較保守的投資組合。因此,證券幾乎已成為每個投資組合的必要成分,就連退休金的投資組合也不例外。專家說,股票市場變幻莫測,如果你有一筆五年內需要動用的資金,股票市場並非理想的投資選擇,但是二十年或二十五年也不會挪用到的退休金,卻適合於投資股票。
上述種種的投資指引,甚至吸引一向小心謹慎的人進入股票市場。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規避風險的心態,比男性要強得多,可是在過去十年,她們開始顯著地提高投資組合中證券的比例。科羅拉多州大學巴特斯密特教授曾研究女性的投資方式,她說:「女士們開始確信那些投資指引。現在,她們全都被套牢了。」
TIPS 漸受青睞
博迪教授主張,證卷風險過高,不大適合普羅大眾。長遠而言,股票的回報或許優於其他種類的投資。可是,視乎你何時開始投資,以及何時退休,投資股票損失可能非常慘重。股票市場波動,不時招致巨大損失,資金充盈的投資者當然沒啥所謂,但一般大眾則不然,他們可能無法承擔後果。博迪說:「有一個說法,假若你願意花很長時間,股票表現將超越所有投資。如果這說法屬實,股市便不算危險了。」
此外,博迪表明,一些人為防通貨膨脹而購買股票,然則這個做法毫無根據。沒錯,在很長的時間內,證券的表現要勝過其他投資類別,而且跟通貨膨脹並駕齊驅。但在 1970 年代,當通脹處於高水平時,股票的表現卻十分不濟。
正如曾與博迪共同撰文的霍根所說:「我們投資業界抱持這樣的信念,投資於股市能令你夢想成真,帶你到想去的地方。但成事與否,仍說不準。」
博迪主張人們購買通貨膨脹保值債券 (TIPS) ── 美國聯邦政府發行的一種與通帳掛鉤的債券。倘若價格合宜,博迪同樣偏好年金,因它能為投資者提供可靠固定的收入,以留作退休之用。
霍根指,博迪的建議正在影響投資者及財務策劃師。那些為人們計劃退休生活的策劃師,亦開始採用養老基金所奉行的風險管理方法。霍根解釋,假如養老基金憂慮沒有足夠現金,便須以保守方式投資。可是,他補充:「如果你資金充裕,就可以多冒點風險。」
投資意識 回歸保守
保守的投資方式在過去一年,漸漸備受人們重視,但這個看法將持續多久,尚有待觀察。財務顧問阿斯納爾說,客戶現在體認到,大型緊急基金以最為安全的方式投資有何重要。她說,以往客戶會想:「股市水漲船高,根本不用操心。」今時今日,這個想法經已一去不返。
可是,阿斯納爾仍對居住新澤西州莫里斯平原,大多是年輕、高收入的客戶說,證券應該是一般美國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她說道,大多數美國人的儲蓄不足以支持任何形式的退休生活。「不幸的是,現在的儲蓄率低得難以置信。要達到退休目標,你需要雙管齊下 ── 一方面增加儲蓄,另一方面從股市爭取更佳回報。」
財政顧問認為,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如何才算恰當,往往是非常私人的個人決定。任職艾斯納退休良策顧問的拉姆納尼(Avani Ramnani)說:「一名於閒暇時愛玩跳傘的客戶,其風險承受能力可能天生就比一般人高。」但拉姆納尼一直奉行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並經常告誡客戶,要控制風險,不要超出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
如果美國人仍對證券及其他高風險投資策略抱持懷疑態度,市場便需要推出新的投資產品,以迎合他們規避風險的投資方式。例如,投資顧問抱怨,許多年金的收費高昂,結構複雜。博迪樂意看到,美國聯邦政府出售較長期的 TIPS。
然而對很多投資者來說,回歸保守的投資並非新鮮事物。鮑徹說:「我一直堅守原則,減少開支和負債,而不是藉爭取投資回報,來建立財富。」
經歷雷曼兄弟倒閉和政府出手挽救金融機構等事件,投資者躲避風險可能只是純粹自然反應,但會促使投資者回歸歷經時間考驗的古老保守投資之道。
譯自: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vestor/content/sep2009/pi20090910_375698.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