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陳講師:
我拜讀了妳在 Facebook 轉貼寄給《東方日報》的信件原稿(註1),可謂筆鋒精銳、情感摰真、斬釘截鐵、蕩氣迴腸,教人一讀再讀。可是,一對瞇眼細讀之下,我的直覺卻不肯放過我,心裡疑竇不斷滋生,思疑該封信當真出自大專語文系講師閣下之手?
有此懷疑,皆因行文辭藻全然不能反映講師妳登峰造極之語文水平,反似是出自妳學生羽翼未豐之手筆,大概講師貴人事忙,故苦借學生之手一用,也未可知。
我固然不該去懷疑講師的語文能力,更不應私下臆測講師背後是否有「Ghostwriter」或有人代筆札之勞,但正所謂「文如其人」,而且我所指的懷疑也並非無根無據,且聽我娓娓道來。
先舉首句作例子:
「我是大專語文學系講師,我除了對十.一國慶在南丫島的撞船意見感到深切遺憾,我更對香港中學生黃之鋒同學在 Facebook 的言論感到震怒和憤慨!」
此句一連用了三個「我」字,唸上去感覺奇異,不像中文,也不像英文,來回咀嚼,味同吃他人之嘔噦,可能是鄙人學識淺陋,未識這是哪個語系之語法根本,還望老師不吝指教為荷。
這封信忽然讓我想起我家剛唸小學的姨甥女小晴,她寫了一篇短文功課給我批改,是一篇童話故事,首句是這樣的:
「我是一位公主,我今年六歲,我每天住在古堡裏。」
經過我一翻苦心的訓示,小晴苦著臉哽著咽拭著淚,拿著心愛的 Hello Kitty 膠擦,擦膠跟原稿紙密集的磨擦聲沙沙,代替了她的抗議。最後,她乖乖地把首句改寫成:
「我是公主,今年六歲,家在古堡。」
另外,信上用了「黃之鋒」一字共四次,而沒有用「黃之鋒同學」或「黃同學」,當中最妙哉的一句可算是:「黃之鋒,你還有沒有人性?」,讀後使人感到大有壓迫之感,有如親歷爭吵的沙塵暴中,又不禁把我的思緒引回到舊時市井之徒在大排擋跟隔離桌的客人爭吵情境。陳講師是有學養的 老師,有權直呼學生的名字,但現在的學生如老師的米飯班主,知趣的老師在大學課堂上大多輕聲輕氣地唸出學生的洋名,以示友好親切,如「Winnie,妳知道這題的答案嗎?」。直呼其名的情況,不是沒有,但大多只會在秩序失控時或爭辯到面紅耳赤或「露餡」時出現。在信件中「黃之鋒前,黃之鋒後」的大呼小叫,猶如潑婦罵街,實在於陳講師之身份有虧。
信中如此這般的例子,不勝枚舉,舉目皆是,又教我如何相信,信件真是講師妳的親筆?如非親筆,我有理由相信,網上 Facebook 上的絕不可能是陳講師妳本尊,而是另有其人假借陳講師的大名,故意惡作劇,圖謀抹黑陳講師之名聲。經此一推論,疑團終於解開,亦怪不得信中滿紙胡言,一派歪論。
信上提及:
「我看到的只是你說出冷血的說話,要求特首梁振英不理死者家人親屬要處理身後事,也要去理會那國民教育科!」
黃之峰同學失言既是事實,卻是無心之失,因他當時未知悉意外的嚴重程度,而且言論中無提及國民教育科。錯的是他當時的言論,而不是他反對國民教育的理念及立場。故此,稍為有理性的人,理應一事評一事,決不可將「冷血的說話」和「國民教育科」兩件本無關係之事在同一句句子並舉排列,試圖把兩者混為一談,企圖混淆視聽,使讀者對反對國民教育團體心生反感,誤信凡是反對國民教育的一干人等皆是「沒人性」的冷血動物。
這個網上冒牌的「陳講師」也太陰險!也太大膽!也太胡鬧了!為免這個冒牌貨繼續在線上世界作惡,荼毒網民,我建議陳講師定期更換 Facebook 之密碼,並拒絕啞忍,勇敢地站出來向 Facebook 的管理員舉報網上罪行,將黑客繩之以法,為廣大網民除一大害。
最後,我斗膽「溫馨地」向「陳講師」「提示」:
妳投稿的那份大報已幾成官方的報紙,淪為政府之喉舌,頓失傳媒監察政府之天賦職責;國民教育十數萬人大集會的新聞它居然放在第二天的 A2 版,而非頭條,可見端倪,勸陳講師閱讀時小心小心,以防遭人「洗腦」。
敬祝
教安
陳杪
敬上
註1: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46558225396936&set=a.434675863251839.112041.4346750499185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