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三年恆指日線圖。如看法沒錯,香港股市仍處於「牛市二期」,但理論上,現階段牛市的升勢將會較「牛市一期」慢得多,需要多加點耐心。要不時將此圖將上一篇的六個月日線圖作比較,方能約略窺得全貌。
![]() |
圖一 恆指三年日線圖 |
不說不知,人民幣穩步升值,竟是中央繼國產「殲-20」隱形戰機後又一神兵利器!事關貨幣升值好比對抗通脹的機關槍,一步到位且威力強橫。12 月 31 日《經濟日報》便有如下之報導:
「人民幣升值亦降低進口成本,減輕國內物價上漲壓力。人民幣每升值 1 個百分點,將使進口價格下降 0.7 個百分點,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 0.34 個百分點。今年 6 月 19 日重啟匯改至今,已推動 CPI 下降約 1.04 個百分點。」
而且,加息也大概要等候兩個季度才收取降低通脹成效,因加息對於在物價佔比較重的豬肉和菜價影響較為間接,人民幣升值卻大不相同,效果是即時得很。美國財長蓋特納,上星期便是手執「貨幣升值可壓抑通脹」為彈藥,大造文章。《財華網》於 1 月 13 日,是如此報導的(http://www.finet.hk/mainsite/newscenter/FINETHK/434157.html):
「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人民幣匯價目前被大幅低估,指加快人民幣升值符合中國利益,並指倘若中國不讓人民幣加快升值,相信會面臨通脹率攀升,以及資產價格破上漲的風險。」
話說回來,你們不會那麼單純地一廂情願認為,山姆大叔這麼好意善心,千方百計威迫利誘人民幣升值,是為了縮減兩國貿易易差,或是想幫中國一把解決迫在眉睫的通脹問題吧。然而要解釋美國之居心用意,恐怕會太長篇大論,離題萬丈遠,有機會再談。
個人認為,此時此刻,人民幣無論作抗通脹工具也好,分散投資風險也好,總比港幣來得穩妥。香港衣食日常用品大部分來自內地,人民幣升值,便有如槓桿效應般,來貨更貴,香港通脹情況勢必更趨嚴峻。到時天天罷工爭取加工資,天天按章工作也不是辦法。要求大幅加薪對抗如狼似虎的通貨膨脹,真的那麼順利?君不見,一河之隔的國內同胞月薪普遍還停留在幾千元水平,內地高學歷低薪酬的,何止千萬。一方面要香港保持國際勞動競爭力,另一方面想大幅加薪,現在未必流於癡人說夢話。
當然,假如政府對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堅定不移,香港便只好繼續處被動位置。但被動並不代表無計可施,曾特首需多動腦筋,另開闢緩和通脹渠道,例如多開發貨物源地,引入更多物流及代理商競爭者,好吸引質優價廉之貨品來港,價格透明化,就像以前紅酒價錢不平,屬高尚人家的奢侈品,現在樓下超級市場三四十大元便有交易了,咸魚石斑豐儉由人各有喜愛,而且某些好年份的澳洲葡萄酒在平常百性粗糙的舌頭和味蕾下,質量也未必輸給 1990 年的勃良第及 2000 年的波爾多,葡萄酒的例子一部分可歸功於香港紅酒零關稅政策,但亦隱約體驗到 Adam Smith 所提倡的自由市場之威力。十年前,你能真確地想像,一支紅酒的售價比一只嘉美雞的價錢更經濟實惠,是怎麼樣的一個光景?而政府只要一點說「不」的勇氣:「不」單單背靠祖國,也「不」要屈服某一兩個大財團,更「不」要保護一兩個什麼什麼行的百年老字號匾額,要認清楚保民生才是政府的重大責任。需知道我們面對的,是百年一遇史無前例的全球量化寬鬆,搞不好又或一不小心,恐怕演變成百年一遇史無前例的「港式瘋狂通脹」。
政府如真的想不通透無良計可施,唯一簡單直接可以做的是開庫,但庫房充裕時官員們亦要考慮是面子要緊,還是派糖紓民之困要緊?或許,我們或許不應該將「還富於民」統稱為「派糖」,「派糖」一詞的意思因澳門方面,在沒有通脹之苦的情況下卻年年通街將錢來派,因濫用而變質變味,略帶多此一舉之意,貶意太旺盛。香港政府選擇不派錢,減稅甚至是派百佳現金券也可以,總比派「面紙」來得實際,因通脹及官員們迫得市民潸然淚下,路有凍死骨,再多的「面紙」也解決不了問題。
作為手無寸鐵,資金升幅永遠追不上物價指數漲幅的升斗小市民,應如何自我保護,防資產和血汗錢遭到通脹日侵月蝕?除了積極四出比價,不時參與網上團購以外,另一可行方法,是於胡錦濤主席訪美旅程完滿結束之後,亦即今個月 21 日之後,考慮將閣置於戶口中一部分幾近天天貶值、跟美元永永遠遠談戀愛之閒錢,逐步逐步地兌換成人民幣,做不做定期儲蓄也可以,奈何人民幣債息率太低,人民幣國債暫不入考慮之列(債市不應單純以一國貨幣升值預期為投資目的,而且現行香港債券市場流動性及可見性俱低)。
(本文純粹為個人猜測及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